发布日期:2025-05-25 22:06 点击次数:81
黄巢攻破长安受到百姓的拥戴,并不是因为黄巢历经千辛万苦推翻唐末多么残酷的暴政,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给百姓一片晴朗的天。而是因为大齐政权的“别样均平”政策。早在王仙芝举旗的时候就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虽未明确地提出均平,但其称号也从“冲天大将军”改为“天补大将军”。以均平为口号的起义军不但不会征收百姓的赋税,而且在占领长安后,还将大量沿途掳掠的财物股票配资靠谱,发放给贫苦百姓。作为老百姓,当然喜欢这种政策了。
但是百姓所收到的“金银财宝”,其实是他对官僚地主“缚捷人索财,号‘淘物’,富家皆跣而驱” 、“广侵田宅, 烂渎货财”的得来。他所谓的“均平主义”实质上就是“广侵”富户、“施与”贫者,这样的行为显然只能得到部分民心,而且加剧了贫富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民的经济需求。更致命的是黄巢广侵富室,致使长安附近的富豪密藏粮食,因而黄巢被困长安时,粮食奇缺,将士以树皮充饥,这直接导致了朱温叛变,也间接导致了黄巢的败亡。
由此可见,黄巢在经济上的“均平主义”是极为失败的,甚至成为了压死大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除此之外,黄巢在军事、政治、用人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了黄巢起义失败的必然结局!
起义初衷——做唐高官,而非革政
展开剩余82%《新唐书》载:“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说明黄巢不是农民阶级,他受到过教育、经商贩盐、家财富足,是典型的中小商人地主,代表了下层地主的利益,他起义的目标也因个人利益而不断变动。起义前,黄巢科举失败;起义后,在与王仙芝共同参加裴瑁的会晤中,因唐仅授官王仙芝而勃然大怒:“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司马光便评说“黄巢以官不及己而怒”。
黄巢
之后黄巢围广州时唐求为天平节度使、唐不允,又求郓州节度使、不允,又改求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唐仍不允。于是黄巢自称“义军百万都统兼韶、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旧唐书》 也明确记载黄巢是“数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坐邀朝命。”
由此可见,黄巢最初目标非建立齐政权,而是得到唐认可、做高官,仅此而已,别无他求。
军事方面——流寇主义与军纪散漫
1、流寇主义
农民起义前期尚未站稳脚跟,不得不被迫到处流动作战。他们往往选择军队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攻城略地,补充士兵和物资。这样的流动作战可以避实击虚,大踏步地流动攻击,一定程度上这是黄巢攻入长安前节节胜利的重要原因。
但长期采用流动作战,会使军队既不到物资供应,又不能很好地得到休整,只能是不断转战,起义军建立起来的根据地一旦失手,就又重新成为旧王朝的势力范围。
黄巢北伐夺取两京之战线路图
但是上文提到“均平主义”政策导致起义军不但没有正常的赋税,还需要开仓放粮,疏散钱财,赈恤百姓。这也决定了起义军必须要不断更换作战地点,以便于打击新的地主豪绅,换取百姓的支持和拥戴,以扩大农民起义军的实力。但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个恶性死循环。
2、军纪混乱
起义军初期,大都重义气,讲道义,遵军纪。《旧唐书》载“黄巢自号率土大将军,其众富足、自淮以北、整众而行、 不剽财货”,攻占洛阳后,也只是“供顿而去,坊市晏然”。
但在攻下长安后,黄巢忙于做皇帝,“军事指挥上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一方面未能及时派兵追歼唐朝流亡政权,使其有了苟延残喘、卷土重来的机会。另一方面,纵容士兵劫掠富室,放任士兵对唐朝官员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屠杀,“天街踏尽公卿骨”,把徘徊、观望的唐政府残余势力,推到拼死抵抗这一条路。
政治制度——黄王称制与无才可用
1、黄王称制
黄巢占领长安以后,便急于称王称帝,《新唐书》载黄巢入长安“入自春明门,升太极殿、宫女数千迎拜,称黄王”。黄巢高兴地说“殆天意欤” 。“巢斋太清宫,卜日舍含元殿,僭即位,号大齐。求衮冕不得,绘弋绨为之;无金石乐,击大鼓数百,列长剑大刀为卫。大赦,建元为金统。王官三品以上停,四品以下还之。因自陈符命,取‘广明’字,判其文曰:‘唐去丑口而著黄,明黄当代唐;又黄为土,金所生,盖天启’云。其徒上巢号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以妻曹为皇后,以尚让、赵璋、崔璆、杨希古为宰相。”
黄巢
在根基未稳、敌人未灭、粮饷未实、基地未固、地盘未大之时,黄巢便如此行为称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直接导致官兵的离心力和战斗力下降。原来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大将变成了享受荣华富贵的公卿大臣;原来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去挡刀枪来保护自己首领的士兵变成了无人敢管功臣;大臣之间产生了隔阂,士兵之间出现了内讧。所以,即便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黄巢失去了龙尾陂和河中之战的胜利。在此情况下,在重新恢复往日的士气,已非易事。
2、无才可用
黄巢在称帝之际,也顺便还建立了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的政权组织、 职官。 但是尴尬的事情也出现了——严重缺乏掌握各级政权的人才。只得在中央政府中录用大量唐代旧吏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而缺乏从中下层知识分子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这就导致黄巢对当朝知识分子多采取“不服就杀”、“排斥”、“猜忌”等态度。遂使知识分子非叛即离,大大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使农民起义的政治制度建设,军事谋略等受到很大损失。
无法避免的社会客观因素
从本质上来看,黄巢起义时的唐朝尽管政治黑暗腐败、民不聊生,但唐王朝统治集团并没有侵害地主阶级的利益,更没有触犯臣将官吏的利益,反而是地主阶级与朝廷官府相互勾结、 疯狂掠夺农民。在黄巢起义后,其矛头直指地主豪强,黄巢对富室的态度使贵族集团坚决站在起义军的对立面,坚决和封建王朝联合,黄巢起义孤掌难鸣、孤军难战,无法唤起全民大起义,因而其军事力量上敌不过唐军,最终失败。
黄巢起义虽以失败告终股票配资靠谱,黄巢本人也没有成为统一国家的皇帝。但是唐帝国在他手中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几乎紧跟着黄巢的步伐走向了覆亡的墓门。
发布于:天津市Powered by 实盘股票正规配资公司_实盘股票配资公司配资_实盘股票配资公司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